天津市高质量幼儿游戏研究实践项目展示活动(河西专场)暨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日前举行。市教委副主任郝奎刚出席,市教委、市教科院、各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及各区教师发展中心学前教研员100余人参会。会议强调...[详情]
-
·
2024年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会议在津召开
[ 2024-05-24 ]
5月24日,2024年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会议在津召开。京津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交流会议同期举办,京津冀三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学研究部门相关负责人及教育领域专家、企业代表等围绕“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数智·融合·赋能”、“协同发展 共建共享”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京畿大地发生着深刻变化。天津会同京冀两地教育行政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按照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议部署,凝心聚力、相互支持、深化合作,扎实推进三地基础教育共建共享、职业教育示范带动、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
·
天津市第十八届大学生校园心理剧大赛决赛举行
[ 2024-05-24 ]
5月23日,天津市第十八届大学生校园心理剧大赛决赛在天津职业大学举行。本届心理剧大赛以“心世界·心精彩”为主题,由市教育两委、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办。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市52所高校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经初赛选拔,9所高校作品脱颖而出,晋级决赛。决赛参赛作品以精湛的演技和贴近生活的剧本内容,展现出对心理健康主题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一幕幕生动的表演,让参与者和观众共同体验了关于自我成长和情感共鸣的旅程。评审专家表示,各参赛作品从剧本的创作到角色的塑造,都体现出对心理健康的深度探讨,引发了观众的思考与共鸣。经过激烈角逐,天津音乐学院的《焦虑来信》、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向光而行》获得一等奖,天津师范大学的《雨天也有阳光》、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重生之爱的觉醒》、天津科技大学的《坦诉酒馆》获得二等奖,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热辣滚烫》、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不做沉默的羔羊》、天津仁爱学院的《局》、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飞机驶向云外,梦安魂于九霄》获得三等奖。心理剧大赛作为天津市“5·25”学生心理健康月的品牌活动,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育人载体,更是学生认识自我、悦纳他人、探索内心世界的宝贵平台。 -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交流研讨会在津举行
[ 2024-05-24 ]
日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交流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共350余人参会。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委会主办,武清区教育局承办。会议邀请20多位全国知名心理学家、心理健康工作者以及优秀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通过主旨报告、专题讲座、展示课、圆桌论坛、案例分享、参观考察等形式,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困境、经验、成果及发展策略等问题。与会专家分别围绕“新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正念自我疗愈”等主题作报告。医务工作者、学校管理者、心理教师和家长代表展开圆桌论坛,分别从医学、心理学、大思政的视角,结合自身实际工作与生活经验分享观点。来自天津、北京、山东等9个省、市的教师代表,聚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团队拓展实践研究、个案辅导与团体训练的技术应用等,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展开经验及案例分享。 -
·
天津市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开幕
[ 2024-05-24 ]
5月22日,由市体育局、市教委联合主办的天津市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在天津财经大学开幕。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并致词,强调运动会与阳光体育系列赛事深度整合,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体育赛事体系。青年学生要成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践行者,推进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的贡献者,要大力加强体育锻炼,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每天锻炼两小时,彰显身心健康,团结拼搏、开放自信,永不言败的青春活力,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届运动会共设14大项,其中,校园组设田径、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啦啦操)、跳绳、体能竞技等7个项目,公开组设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套路)、柔道、击剑等7个项目。举办本届运动会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大赛组委会以青春、团结、友谊为基调,凸显时代特点,学生(青年)特质、天津特色,努力把赛事打造成为青年和学生奋力拼搏、超越自我的逐梦赛场,打造成为教育与体育融合、竞技与友谊同行的青春盛会。 -
·
第十一届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会在津召开
[ 2024-05-24 ]
由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天津农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会”于5月24日至26日在津举行。本届大会以“品质提升、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围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站位、高水平、高质量地加快形成中医药行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政策解读、成果转化、现场联采等多种形式探讨中医药产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搭建优势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共同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共设1个主论坛和16个分论坛,会聚诸多院士、国医大师、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并邀请中成药工业30强企业、“三无一全”中药农业企业、中药材、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包材辅料及中医药产业链企业近200家共商行业发展大计。本次大会的召开,旨在解决当前中医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堵点。大会特别设置“中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与转化应用论坛”“连锁药店-国医堂馆品牌发展论坛”“中药材(饮片)国际贸易发展论坛”“中药材产业链数字化创新特色论坛” 等特色专业论坛,为“三无一全”种养殖基地提供深度赋能,为促进中医药高质量上下游融合发展添砖加瓦。
-
·
天津市生物学学科教学研讨会举行
[ 2024-05-24 ]
日前,由天津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生物学室、静海区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融入大思政 聚焦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暨“携手东西部,共建‘天津—甘肃’教研共同体”生物学学科教学研讨会在静海区模范中学举行。来自我市16个区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120余人参加,甘肃省镇原县城关初级中学、上肖初级中学的干部教师在线同步观摩研讨。会上,静海区模范中学围绕课程建设实践作专题报告,生物学教师现场作课,用生物学科的“建模”思想诠释生物课程思政。来自河北区、滨海新区教师发展中心的生物学教研员作课堂观察报告分析及“领悟理念精研课程,推进教学实施与评价”、“思政一体显学科味道,整体设计促体系构建”主题发言。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生物学室教研员从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的体系建设、以评价导向学科味道的思政融入、以新课标理念引领教育教学实践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路径。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为实现我市生物学学科“赋能聚力,善作善成”提供了专业化发展领航的新平台,为全市范围生物学学科教育改革注入了护航新活力,更为生物学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上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
·
天津大学与市体育局开展战略合作
[ 2024-05-24 ]
5月23日,天津大学与市体育局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天津大学举行,双方未来将共建专业学科、共育体育人才、共促校园体育,在多个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此次签约旨在夯实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培植体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水平体育科研与应用,让体育连千家连万户、兴百业兴万企、强体魄育人才。依托天津大学厚重的教育文脉资源和天津扎实的专业体育资源,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开辟产教融合、体教融合、体工融合新领域新赛道,推动一流体育学科建设,开展“科技赋能竞技体育”研究,探索高水平体育人才共享机制,构建优质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的平台,探索和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加强体育育人文化品牌和载体建设,推动体育继续教育、体育培训深度合作。 -
·
我市印发普通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
[ 2024-05-23 ]
日前,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联合印发《天津市普通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动全市普通高校深入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案》提出,到2025年,实现全市普通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的优化调整,建设一批体现新技术应用、新产业需求、新业态发展、新模式建设的高质量学科专业,全面推动传统学科专业的优化升级,构建紧密贴合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的普通高校学科专业体系。《方案》坚持服务国家和我市需求、突出高校办学优势特色、强化学科专业建设联动的工作原则,从四个方面提出15项工作举措。一是完善学科专业退出机制。督促学校及时撤销办学质量不佳、社会需求不强的学科专业,对长期未招生的学科专业进行清理。指导和督促各高校,立足自身办学需要,主动撤并调整学科专业。二是强化新增学科专业引导。以服务国家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定期印发优先支持高校新增学科专业的“白名单”和限制增设学科专业“灰名单”,引导高校合理增设学科专业。把好学科专业准入关口,加强前置评审论证,严把学科专业增设质量。通过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打造应用学科专业体系、积极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等多重举措,推动我市高校学科专业的分类发展和特色发展。三是推进学科专业优化升级。坚持树优培强、服务需求、产教融合,不断提升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充分发挥一流学科专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标杆学科专业。以“新四科”建设激活学科专业发展动力,扩面推动全市高校新工科改革,探索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融合。推动传统学科专业的优化升级,全面修订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人工智能、现代信息技术等有机融入各学科专业培养过程,建设多元化、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平台,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四是加强政策保障机制建设。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加强联动,建立重点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信息沟通机制,统筹做好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招生、学生就业等工作。指导各高校“一校一策”制定完善校级学科专业实施方案。 -
·
南开大学第九届“全球公能”国际胜任力青年人才训练营首届全球...
[ 2024-05-23 ]
日前,南开大学第九届“全球公能”国际胜任力青年人才训练营首届全球治理青年论坛在津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8所高校的学生代表联合发布《青年关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南开倡议”》。本次论坛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齐思新象,共汇南开”为主题,聚焦生物多样性全球治理,设置“昆蒙框架落实与COP16展望”“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青年推介会”等三个子话题,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筹备发出青年声音、提出青年方案。“全球公能”国际胜任力青年人才训练营已连续举办八届,累计培训学员2000余人,旨在培养具有南开品格、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规范,具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知世界,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化人才。 -
·
京津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合招聘会举行
[ 2024-05-23 ]
日前,“展翼未来 才子朝阳”京津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合招聘会在北京举行,跨区域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15所天津高校学生参加。此次招聘会采取“现场招聘+直播带岗”的方式,按行业搭建了金融、科技、医药、文创、文旅等专区,吸引了30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6000余个就业岗位,涵盖电子、医药、化工等多个行业。同时,还设立了就业指导、劳动关系咨询、简历问诊、政策咨询、保障性住房咨询签约处等多个公共服务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直播带岗活动邀请了9家用人单位参加,发布金融类、财务类等就业岗位240余个。
-
·
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专题研修活动举行
[ 2024-05-22 ]
为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确保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三名”计划)高起点实施,高质量推动,近日,教育部在广东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2023—2025年)专题研修活动。2023年7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每年遴选一批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和高等职业院校(含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在职在岗骨干教师或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大师,进行为期三年的集中培养,旨在打造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名师(名匠),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勇于开拓创新、精通现代职业学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长。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专家综合评议,教育部确定了首批“三名”计划高等职业院校名师(名匠)培养对象210人、中等职业学校名校长培养对象50人,培养基地23个。此次研修活动重点对“三名”计划实施进行了部署安排,针对项目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专题解读,围绕培养方案设计、工作室建设等内容进行经验介绍和案例分享,组织培养基地和培养对象分组研讨,深入对接培养需求。通过研修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培养对象和培养基地对“三名”计划实施重要意义的领会把握,明确了培养任务和计划实施的分工协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分层分类、阶梯式的教师成长发展体系建设。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广东省教育厅负责同志以及首批“三名”计划培养对象和培养基地负责同志等300余人参加此次研修活动。 -
·
教育部提醒严防学生溺水
[ 2024-05-22 ]
“汛期将至,溺水事件高发。教育部提醒广大师生家长:教育学生牢记防溺水‘六不’要求,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下水救助落水者。珍爱生命,严防溺水!”近日,教育部、工信部协调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向广大手机用户发送了这条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公益短信。汛期来临,为督促各地切实做好预防学生溺水工作,保障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部商请工信部集中发送了上述防溺水公益短信,宣传普及防溺水安全知识,提醒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增强安全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预防学生溺水工作良好氛围。不少学生家长收到公益短信后表示,孩子安全大意不得,将会履行好监护职责,提醒孩子远离危险水域,严防溺水事件发生。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公安部、水利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等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进一步抓好涉险公共区域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加强防溺水宣传教育,有效防范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发生。 -
·
教育部召开高校足球学院和足球运动专业建设座谈会
[ 2024-05-22 ]
近日,教育部在辽宁大连召开高校足球学院和足球运动专业建设座谈会。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校园足球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抓细抓实、久久为功,推进高校足球学院和足球运动专业建设,促进高水平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实现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辽宁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靳国卫出席会议。会议指出,校园足球是基础工程、育人工程、强国工程、筑梦工程。要从核心要义、战略意义、价值导向、规律特点、工作方法等方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会议强调,要把握好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主导性与主体性、本土性与国际性、当下与长远等关系,加强高校足球学院和足球运动专业建设。要突出立德树人,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抓住工作重点、培育足球文化、加强宣传引导、守牢安全底线,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细抓实校园足球工作。北京体育大学、大连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江汉大学、喀什大学作会议交流发言。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点区启动仪式。大连、郑州、济南、成都、毕节、武威、赣州、延边等8个地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和体卫艺处室同志,8个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点区政府负责同志,高校体育教指委与足球领域专家,开设足球学院和足球运动专业高校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
·
教育部发布高校毕业生求职提示
[ 2024-05-22 ]
当前,距毕业生离校不足2个月时间,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招聘的幌子挖“坑”设陷,诈骗钱财、盗用信息、诱导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毕业生就业权益。为保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增强三个意识,严防四类陷阱。筑牢防线,增强三个意识一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参加学校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就业指导和安全教育活动,增强识别就业“陷阱”和违法违规行为的意识与能力,不走所谓的“求职捷径”,警惕潜在的“高薪骗局”。二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网站等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和高校的校园招聘等正规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多渠道甄别,不盲目轻信;不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谨慎对待索要敏感信息、扣留证明原件等行为。三要增强依法维权意识。主动了解学习求职就业有关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如在求职中本人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要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及时向学校及有关部门求助,或向公安机关报案。提高警惕,严防四类陷阱一要严防非法职业中介陷阱。一些没有相关资质或冒用、伪造相关资质的“黑中介”,常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轻松拿高薪”“升职加薪快”等为诱饵,使用各种手段骗取钱财。防范提示:高校毕业生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求职,要选择诚信可靠、经营规范的服务机构,不要轻信口头承诺,一定要在确认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签订正式服务协议。一旦遇到“黑中介”,应及时投诉举报,拒绝支付相关费用。二要严防招聘收费陷阱。不法分子常以招聘为名变相收取各类费用,牟取非法利益。有的以押金、保证金、办证费、服装费、资料费等名目收费,再以各种苛刻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动放弃求职或离岗,已交费用以各种理由不予退还。有的宣称具有知名公司内部推荐权,打着收费推荐优质岗位的幌子骗取钱财。有的与不良网贷平台勾结,利用毕业生初入职场、求职心切的特点,设置培训贷、购车贷、美容贷等新型招聘陷阱。有的以招聘为名变相招生,要求付费参加入职或考证培训,一旦收取费用便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承诺,甚至直接“卷款跑路”。防范提示:《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若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要求租用、购买各类工作设备或交钱、贷款才能够安排岗位的,应果断拒绝,以免上当受骗。对经付费培训可录用、包就业等要求,一定要警惕“挂羊头卖狗肉”陷阱,谨防既被坑骗钱财,又浪费时间精力。如交费一定要求出具正规发票并加盖单位公章,为可能发生的纠纷维权保留证据。三要严防招聘诈骗陷阱。不法分子常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诱导求职者从事、参与违法行为。有的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发布事先编造的招工信息,以“高薪急聘”“学历不限”等字眼诱导求职者逐步暴露个人信息、下载刷单APP,骗取求职者钱财。有的以“勤工俭学”“招聘兼职”“高额回报”等为诱饵,吸引求职者落入传销组织圈套。有的以招聘“行政秘书”“生活助理”为名,或打着招聘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的幌子,要求女性求职者从事异性服务。有的以招聘名义,盗用求职者的银行卡、手机卡或支付账户等个人信息,用于诈骗、洗钱等违法活动。防范提示:高校毕业生要擦亮识别骗局的“慧眼”,掌握防范陷阱的“招数”,遇到“活少钱多”“轻松钱来”“躺平赚钱”等“听上去很美”的招聘信息和“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一定要提高警惕,多查多问多防备,谨防“踩雷”“掉坑”。四要严防“猫腻”合同陷阱。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个别用人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规避用工责任而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有的仅签订《就业协议书》,或以谈话、电话等口头形式约定工作相关事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的合同内容简单,缺少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工资、劳动条件、合同期限等具体内容。有的以少缴税款为由,同时准备两份不同薪资的“阴阳合同”。有的包含“霸王条款”,要求几年内不得结婚、无条件服从加班、试用期离职不结算工资等。毕业生到岗工作后,特别是当出现一些争议时,就可能被用人单位以没有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合同相关条款为由,拖欠或拒发薪酬。防范提示:《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高校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应与用人单位认真协商、慎重对待,不可草率签订。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核实清楚是否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条款(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条件等),特别要高度警惕其中于法无据、明显不合理的条款,防止掉入陷阱,难以维权。若因故未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一旦遇到纠纷应及时寻求有关部门帮助,通过正规渠道予以妥善解决。 -
·
教育部部署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
[ 2024-05-21 ]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抢抓就业工作冲刺关键期,教育部部署各地各高校于5月至8月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百日冲刺”行动以“千方百计拓岗位 提速增效促就业”为主题,通过开展“就业促进周”等六大行动,精准拓展就业岗位,持续优化指导服务,引导帮助有就业意愿但尚未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积极求职,全力促进2024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开展“就业促进周”聚力行动。各地各高校集中组织大规模校园招聘、政策宣传、访企拓岗、供需对接、重点帮扶、征兵动员、成果宣介等主题活动,加快推动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程。二是开展“访企拓岗”提质行动。持续深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拓展市场性就业岗位。高校领导班子立足毕业生求职需求,组织形式多样的校企供需对接活动,想方设法为毕业生开拓就业新空间。二级院系领导班子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足质足量开拓专业相关性强、人岗匹配度高的就业岗位。各地结合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企业用人需求,按区域、按行业组团访企拓岗。加强新开拓岗位的归集整理和精准推送,按生、按岗建立信息库,持续跟踪调查招聘达成度,提升岗位利用率。三是开展校园招聘增效行动。依托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集中开展“24365校园招聘服务”系列专场招聘,持续加强就业岗位的互联共享和精准推送,举办“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民营企业招聘月”等招聘活动。各地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各高校持续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加大对中小企业进校招聘的开放力度,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直播带岗、网上宣讲、远程面试及就业信息个性化订阅等服务,提升校园招聘实效。四是开展公共部门招录加速行动。各地加快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岗位招录(聘)进程,各高校抓紧推进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等升学考试。组织实施第五季“国聘行动”,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集中宣传“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积极开拓基层就业岗位,健全支持激励体系。加大征兵宣传和军队文职人员政策宣介,健全支持激励体系,配合做好兵员征集工作。五是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优化行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播出系列“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各地各高校组织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形势政策讲座、党团组织活动、带生访企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畅通毕业生沟通反馈渠道,密切关注毕业生就业进展和求职诉求。加强就业安全教育,帮助毕业生防范“黑中介”“招聘付费”等就业陷阱,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招聘欺诈、恶意解约、“培训贷”等违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毕业生权益。 六是开展重点群体帮扶护航行动。各地各高校持续完善就业帮扶工作机制,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毕业生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建立帮扶工作台账,做好精准有效帮扶,动态跟踪求职进展。特别关注有就业意愿但尚未落实就业去向的重点群体毕业生,“一对一”精准推送3个以上岗位。认真组织实施宏志助航计划,优先保证2024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应培尽培”,切实提高参训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
·
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上新
[ 2024-05-20 ]
近日,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网站和移动端App同步上线一批多类型多模态的语言文化数字资源,升级优化功能服务。平台现有资源超3000条。上新资源分别列入数字博物馆7个主体版块。语言国情版块上线“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规章文件数据库”,集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400余部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文件。经典传承版块上线“中华经典资源库”第七期,作为收官之作,聚焦红色革命经典作品,通过诵读、讲解、书写形式深入阐发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国家通用手语”资源,由中国残联制作,包括国歌、共青团团歌、少先队队歌等视频;“汉语方言学大词典”数据库,数字化呈现我国历史上首部全面反映汉语方言和方言学面貌的百科型辞书。语博书屋版块新增《中华经典诗词分级诵读本(1—9级)》《中国名诗三百首》等语言文化类数字图书。语言智能版块上线“汉字时光机”,用户可拍照识别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八种字体,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和古今演变。主题展览版块上线“传承与创造——2023海峡两岸与港澳大学生汉字创意设计展”和“字道——汉字设计的现代之路艺术展”数字展览。此外,数字博物馆还上线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语言文化科普文章等语言文化类新资源,新增了无障碍辅助及资源栏目列表展示等服务功能,满足用户个性、多元学习需求。 -
·
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 2024-05-17 ]
2023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78万人——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突破。教育部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一组组数据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义务教育扩优提质进一步推进“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马嘉宾表示。义务教育扩优提质进一步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新增义务教育优质学校1736所,新增优质学位199.9万个。全国共有1.6万个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和1.5万个城乡学校共同体。教育公平进一步保障。教育部通过新建、改扩建新增公办学位489.2万个,有力保障了1878万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含政府购买学位)的比例超过95%。高等教育结构持续优化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表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60%是服务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在规模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内部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更为重要。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74所,比上年增加61所。2023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19万人,比上年增加108.11万人,增长2.32%。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30.17万人,比上年增长4.76%。在学研究生388.29万人,比上年增长6.28%。其中,在学博士生61.25万人,比上年增长10.14%。郭鹏介绍,近年来,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规模和占比不断提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水平人才支撑。要稳步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引导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高东锋介绍,近几年,教育部依托77所大学的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强化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持46所高校举办112期国际暑期学校,1341名国内外学者开设1141门课程、3.1万名国内外学生交流研讨,在计算机科学、数学、基础医学、经济学等9个领域实施“101计划”,建设核心课程、教材、师资团队和实践项目。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推进2023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345所,比上年增加31所。共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15.5万人,比上年增加8720人。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91.2万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在校生34.12万人,占比37.42%;在其他学校就读在校生57.08万人,占比62.58%。2023年民办教育发展进一步规范,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6.72万所,占全国学校总数的比例为33.54%;在校生4939.53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6.96%。“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英利介绍,2023年,高职专科学校在学校数量、招生规模等方面较上年都有所增长。 目前,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共设置1394个专业,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为服务数字人才培养,2023年全国6000多所职业学校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会计、酒店管理等363个传统专业系统化升级,增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314个数字经济领域新专业……一系列举措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
·
津南区举行学校家庭教育成果展示会
[ 2024-05-24 ]
津南区学校家庭教育成果展示会日前举行。会上通过家庭教育情景剧再现了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的日常,家庭教育专家、心理教师及班主任、家长代表,以情景剧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讨论、分析、点评等环节,剖析了孩子教育中的问题,引发在场听众的共鸣。天津市家访故事大赛获奖教师代表分享了家访故事,为今后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家校共育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活动中还展示了“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家长进校园筑梦引领活动成果。通过家长进社团、家长职业分享、家长进课堂等三个板块,呈现了发挥校家社协同优势、凝聚智慧、创新思维的育人成果。 -
·
静海区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共建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
[ 2024-05-23 ]
日前,静海区教育局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行“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进一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领域合作,扩大资源共建共享。双方将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建立长效稳定的工作机制,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论坛和学术讲座、老年教育、社区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养生保健培训等活动,培育契合点、寻求突破点、挖掘闪光点,服务大学办学需求和静海经济社会发展。 -
·
红桥区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
[ 2024-05-21 ]
近日,红桥区教育系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同铸团结之花,共建美丽红桥”为主题,开展第31届民族团结月活动。全区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形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开展“党旗在我心中,国旗在我心中”主题演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党旗国旗,增强爱党爱国意识;组织师生用画笔描绘心中的民族团结,营造民族和睦的文化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班级歌咏、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学唱一首民族团结歌曲”活动。各学校还与所在街道社区联合开展志愿服务、走访慰问、文艺活动、法治宣传、社区教育等多种活动,推进学校、社区“结对共建、双向服务”。 -
·
宝坻区举行中小学演讲比赛
[ 2024-05-20 ]
日前,宝坻区教育局举办“阅享津韵文化 青春筑梦笃行”2024年中小学演讲比赛。全区各中小学校在学生中广泛宣传、精心组织,依照活动主题、演讲内容,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热情,激励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通过学校开展活动、评比推荐,共有26个中学组优秀作品和20个小学组优秀作品参加区级评比。区教育局组织专家评委通过严格评审,每个组别各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8名。 -
·
武清区开展防灾减灾主题活动
[ 2024-05-17 ]
在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武清区教育局协同区应急局、区城管委、区市场局、区融媒体中心、区消防救援支队,开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防灾减灾主题活动。此次活动以防灾减灾日活动为契机,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针对地震、火灾、煤气、电梯、交通、防溺水、食品、防欺凌等内容,以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动漫画、现场演练等为载体,多种方式相结合,广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活动之后,各学校将继续紧抓安全教育实效,长效发力,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形成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共筑平安、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
·
滨海新区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
[ 2024-05-16 ]
日前,滨海新区开展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周启动仪式暨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活动。滨海新区教体部门就做好教体领域防灾减灾工作发出倡议,要求各学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充分利用课堂、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引导师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突发灾害应对能力,引导师生熟悉各类灾害预警信号、应急避险技能和逃生疏散路径;完善防灾减灾设施,提高防灾保障水平,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完善防灾减灾设施和物资储备,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守护学生安全,引导家长关注极端天气和自然环境,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为提高教体系统防灾减灾宣传培训精准度,活动组织塘沽区域分管校长进行气象、地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培训,组织中学生通过直播教室参加气象、地震灾害防范科普。